《產業》台塑新智能攜手工研院 成功開發鋰電池乾式電極技術
【時報記者王逸芯台北報導】台塑新智能與工業技術研究院(ITRI)合作,成功開發鋰電池
乾式電極技術,展現國內新能源技術在材料與製程上的重大突破。此次成果讓雙方正式建立
乾式電極製程能力,推動電池關鍵技術國產化,強化台灣新能源領域的研發能量與產業自主
性,為未來儲能及電動車市場發展奠定堅實基礎。
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指出,乾式電極技術具有重要戰略意義。相較於現行主流的濕式
製程,乾式製程可省略耗能巨大的塗佈、乾燥及溶劑回收等環節,大幅降低能耗、碳排放與
有機溶劑使用,同時減少設備投資、人力需求與製程複雜度,進而提升整體生產效率。這項
技術不僅能推動環保製造、強化供應鏈韌性,也具長遠效益,目前中國、韓國、美國等主要
電池研發大廠均積極投入,被視為鋰電池製造的關鍵核心技術。
王瑞瑜進一步表示,乾式電極技術同時是推進全固態電池商業化的重要關鍵。由於全固態
電池對材料密度與界面結構要求極高,乾式製程可形成更穩定的電極結構,提升能量密度與
製程效率。此次與工研院的合作,成功建立具規模化潛力的製程基礎,奠定台灣在乾式電極
技術領域的領先優勢。
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指出,目前全球鋰電池電極多採濕式製程,需經混漿、塗佈、乾
燥及溶劑回收等繁瑣步驟,能耗較高。以鋰鐵電池為例,乾燥與溶劑回收程序可占整體製程
能耗的40%至50%。相較之下,乾式電極製程僅需將活性材料、黏結劑與導電劑粉末均勻混合
,經高壓壓延即可形成功能性薄膜,製程簡潔高效且更環保。
劉慧啟補充,乾式電極技術可廣泛應用於鋰電池正負極材料製造,涵蓋電動車電池模組、
儲能設備、攜帶式電子產品及電力機具等領域,不僅提升製造效率、優化成本結構,更是實
現低碳製程、邁向永續製造的關鍵。隨著全球電動車與儲能市場需求升溫,此項突破將加速
台灣新能源產業鏈升級,並強化全球競爭力布局。
台塑新智能表示,未來將持續深化乾式電極技術研發,並積極拓展與產官學研的多元合作
,打造涵蓋材料、製程與設備等關鍵環節的完整生態系。透過國產化技術創新,為台灣新能
源產業注入更強勁的發展動能。